新闻中心
刘国梁卸任后年薪曝光,不足孙颖莎三分之一,背后原因让人泪目
刘国梁卸任国乒掌门人的消息一出,瞬间引爆体育圈,这位在乒乓球界深耕36年的老将,为何选择在此时交棒?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?从球员时代的辉煌到教练席上的运筹帷幄,再到执掌乒协的全局把控,刘国梁的每一步都深深烙印在中国体育史上。如今,他正式退出管理一线,但球迷们的目光却聚焦于他的未来动向,尤其是他的级别与待遇究竟如何,这成了大家热议的焦点。
回顾刘国梁的职业生涯,简直是一部国乒成长史。自1989年进入国家队以来,他作为球员斩获无数荣誉,转型教练后带领球队横扫世界大赛,2018年出任中国乒协主席,更是推动了一系列改革。整整36年,他从青涩少年蜕变为行业领袖,这种坚守与奉献,在体育界实属罕见。不少粉丝好奇,这样一位功勋人物,卸任后的行政级别会不会保留?答案可能出乎意料。
实际上,刘国梁早已脱离体制序列。据可靠信息显示,2018年他与商业伙伴合作后,便不再属于公务员体系,而中国乒协本身是民间组织,从未有过行政级别。这意味着,刘国梁现在完全与官场职级脱钩,回归自由身。这种转变,反映了体育行业去行政化的趋势,也让人看到他对个人发展的新追求。那么,没有级别光环,他的收入是否大打折扣?
谈到薪水,刘国梁在任乒协主席期间,年薪大约20万元,加上他享受的部队正师级待遇,月补贴约2万元,全年总收入在40-50万元左右。同时,作为国际乒联第一副主席,他每天有120美元津贴,但全年累计不足30万元。有趣的是,这些数字加起来,还比不上现役国手孙颖莎在俱乐部年薪的三分之一,这种反差凸显了体育管理者的付出与回报的不对等。
然而,刘国梁的真正收入来源并不局限于职务薪水。从2012年到2023年,他凭借个人影响力参与代言和商业合作,年均进账约300万元,12年累计3600万元。更让人敬佩的是,这些钱大多反哺了乒乓球事业:比如投资威海体育小镇、捐赠器材给基层学校,甚至在汶川地震时慷慨解囊。这种“取之于体,用之于体”的做法,展现了他超越个人利益的格局。
卸任后,刘国梁并未闲下来,反而将精力投向国际舞台和基层推广。今年5月,他成功连任国际乒联第一副主席,积极制衡不利于国乒的提案,并推动建立隐藏排名机制,为中国球员争取权益。同时,他坚持在业余班授课,单节课收入虽高,却常年不辍,从职业高手到普通爱好者,他都悉心指导。这种下沉式推广,让乒乓球运动更贴近大众。
刘国梁的故事告诉我们,功勋人物的价值从不局限于头衔或薪水。他用36年的坚守证明,真正的成功在于持续影响和无私奉献。如今,他虽褪去管理外衣,却以更广阔的方式助力国乒发展,这种转型值得每一名体育人学习。未来,我们期待他在国际赛场和民间基层继续发光,为中国体育添砖加瓦。